——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启动
人类自古想象力的边界就没有离开过上天入地,古有神话故事土行孙遁土而行,外有古希腊先人为飞翔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一股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求索和对人类创造力潜能的开发。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入地的代表作品已是陆地石油钻井中的核心大脑LWD(随钻随测),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而上天的宏图莫过于火箭升空,载人飞行,卫星入轨。2016年,在美国有“钢铁侠”之称的Elon Musk,用SPACEX火箭为FACEBOOK发射用于非洲地区上网的通讯卫星的举措,而在我国,值得称道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中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升空成功的探索,助推中国青少年一族的航天梦想成真。
而在今日(2017年1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在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市教委和中国教育协会的鼎力支持下,由北京八一学校牵头,联合北航、北理工、南理工、人大附中、上海育才中学和西安交大附中等国内顶尖高中等院校,在京牵手授牌,正式扬帆起航。联盟将汇集各校学科优势,共享卫星回传数据,开发各种载荷设计应用,践行万众创新,共同描绘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其实,如同人们心中都存在某种梦想与冲动,希望能遇到来自未来的智能生物,少年航天梦的初步实现恰恰寄托了此种愿望,但远比软科幻影视片“来自星星的你”和“大西洋底来的人”--麦克·哈里斯来的真实。
北京国信世教研究院左罡院长,作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的嘉宾代表受邀出席,见证这一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背后映射出,国信世教所倡导实施的STEAM教育课程体系,如中国智造2025创客课程等,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内面向学生的自主发展,默默生根发芽,并充分融入八一学校国防航天本色的教学体系,着重从国际理解和科学素养两个维度向未来创新教育的大目标砥砺前行,真正走出用过去的思想,现在的技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怪圈。
从STEAM教育哲学而言,她可以理解为一种跨学科整合型的建构探索式学习方法。从理念角度,她强调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的结合,一体三面,尤其体现出通过跨学科优化提升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核心学科的认知提升和实践验证,使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切实提升,经由反思与协作,从个人经验出发,实现信息通畅,目标清晰,强调行动力,善于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而且,这其中体现了不少工程师思维的特点,如结构、限制和取舍等,规避了一些文科学生的单向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的缺失,对选择与代价有了深刻理解。例如,在设计“八一·少年行”科普卫星的四大载荷:对地拍摄、无线电通讯、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对外层空间和地球表面的气象条件和复杂环境等限制条件进行深度分析来确定载荷内容的取舍确定,然后才是对结构的设计,正向功能定义、复杂编程和系统集成等环节。
对于所有科技项目的参与者而言,首先要做到能独立解决规定问题,完成工程实施,进一步可以指导带领其他成员完成项目目标。未来走向社会后,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价值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如果再能以“硅谷”精神设计和实现别人无法做到的产品,解决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就更加难能可贵! 这难道不是STEAM思维带来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素养的提升吗?
更加重要的是,对应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充满想象空间的宇航强国事业更需要通过STEAM教育类型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学生们在PBL的项目学习中,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真实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未来的专业和职业接轨,学以致用,促进个人价值的积累,加深国本认同和国际理解,最终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合格人才,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