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大城市教科院发展联盟”深圳论坛同名主旨演讲)
国信世教研究院 左罡
编者按:
12月10日至11日,“大城市教科院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北京国信世教研究院院长左罡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并作为特邀嘉宾发表演讲,与中外教育大咖们共同畅谈核心素养。本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外比较和中国借鉴》就是选自左罡院长在此次深圳大会上的同名主旨演讲,以飨读者。
左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国信世教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演讲主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外比较与中国借鉴》
目前世界教育趋势的罗盘正处于从信息科技时代向以创新与共情力为主要特征的概念时代稳步推进。顺应潮流,三年磨一剑,我国自己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今年9月已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剑指学生习得适应个体终身成长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启迪与点睛意义颇为深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了长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体系支撑,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探讨。
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是由学科与应试机制展开的,通过对基层学校的调研反馈,我们发现有两个疑难问题值得深思。
1)面对今天的中高考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科成绩的提高是不是应该单独建立两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面对统一的核心素养体系,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生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而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更不是简单分数评价体系,强调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立身所需的综合素质的习得,而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知识、技能、能力和思维体系等领域的具体分解,做实对学生的素质提升和人格塑造。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能精神,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因此,某种意义上是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多个成长自变量,而核心素养是效果因变量,任何单一学科素养都很难反映核心素养的所有内涵与基本点,因此她是一种多因果复合结构。这其间体现的是学生的成长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学科基础普适性与内部差异性的统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在理论研究之余,把目光投向在时代教育丛林中探索的其他国家的先行者们。
以美国为例,她的核心素养内容体系是由“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共同组成,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有赖于基于素养的核心学科课程内容与21世纪的主题相结合的学习,强调课程与教学,标准与评价,师资培养和整体学习环境的打造。从输入到过程的全面把控来求导,无限接近设定目标,突出通用技能的培养,把脉学以致用的通识教育思路彰显无遗,科技范十足,继续称雄全球的霸气侧漏。
而北欧教育强国芬兰,则提出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与目标。七大能力包括思考与元认知能力、多元文化认知、社交与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能力、综合素养、信息技术与沟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由此可见,从下至上的思考,从单一个体的基本能力孵化为支点,实现学科的跨界、交叉、组合和衍生,对主题目标的设定,强调场景化跨学科解决方案成为其一大特色,对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均衡发展及各类资源的精耕细作理念贯彻其中。
通过对比多个国家的核心素养后,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跨文化与国际理解,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中等以下收入国家更加重视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环境素养、特别是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高收入地区尤其关注财商素养、人生规划、幸福生活及领导力。
正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力点也各有千秋, 所以决定了必须要本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开放包容,走稳步创新的模式,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面对核心素养带来的思维与理念革新。 同时,认真借鉴国外成熟的学科体系和教育哲思精华,从课程资源丰富的国家遴选教学资源,从教学理念先进的国家借鉴方法,设计系统化解决方案,实现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双落地。
如是,我们将如何在我国推进核心素养框架,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呢?
核心素养提到的关键点和内涵很多,如何使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最终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现教育的分层与成长性,摆脱千人一面的局限。具体而言,如何使学生、课程建设与学科核心素养协同共振,将成为核心素养避免流于空谈的重要支撑。我们认为,立足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拥抱1人1课表的理想模式代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贯穿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和个人1对1课表的个性化升级进化路径,实现个人特长、特色班级和特色学校的良性正反馈,最终实现高考成绩、综合素养和学业水平测试等三项标准共同进入学生发展的测评体系。
在实现将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打通,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实现连接的大前提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测评将如同可信赖的专家智者,帮助学生设定专业化成长路径。其出发点是基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对学生成长呵护与引领,在对特长、兴趣、志趣和其他心理性格特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同阶段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根据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研究预测和趋势理解,对产业/行业的底层逻辑进行拆解,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未来时空里,逐步打造个人的核心应变力和技能创造能力,建构具有不断进化功能的职业魔方。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正在发生的实例,北京某中学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引进了STEAM未来创新教育课程群。我们对于国外引进课程研发整合的方法是引进、筛选、汉化,对照我国课标体系,重新梳理,并提炼出核心素养。比如,突出STEAM的跨学科特色,多角度培养科技素养;利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入诸如大英百科等权威资源,培养国际理解核心素养。同时,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素养,构建评测体系。例如:对于“伪3D全息投影”的课题,我们做出以下维度分解:
我们在提炼学科素养与特色的基础上,规划并实施学校育人机制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设计并归类优化课程体系,以生涯发展指导理论为主线,建立参考和指导体系,采用较为温和的渐进式推动方案,设立学科分层选课方案,同步尝试推进以生涯发展、学生能力和意愿为参考的跨年级、跨领域选修。设计了学校高中排选课系统和方案,规划了校本课程,打破行政班,实行学校选课走班制以提高变化流动性。以统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发展为落脚点,建设多组课程集群,使其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完善跨学科的项目制特色课程模块,使其与育人机制协调配合,鼓励学生自主管理,为校本课程标准化、班本课程定向化和学生探索个性化学习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斯滕伯格的WICS模型是上述课程建设方法的理论依据,她闪耀着智力、智慧与创造力三维整合的光芒,综合实现决策力的正反馈,WICS模型界定了多元智力概念,确定了创造力构成六因素及其与创造力形成的关系,最终阐明:高阶领导力思维立足于平衡运用多元智力和创造力。
为实现我国的核心素养建设,我们倡导的方法是从生涯发展角度出发,以跨学科的STEAM教育体系,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打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智慧型学习者。